□記者 張姣姣
八月,我跟隨“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團沿著革命先輩當年的足跡,追尋那段紅色記憶。
對于“95后”的我來說,“長征”的記憶只停留在《飛奪瀘定橋》《金色的魚鉤》這樣一篇篇小學、中學的課文之中。當我真正走上長征路,走到那一個個浸透戰爭血雨的地方,我才真切感受到長征的艱辛與偉大,感受到革命先輩的如磐意志。
初登薛家寨,土炕、石鍋、山洞、絕壁依次映入眼簾,革命先輩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堅持斗爭,面對敵人的緊逼,與我年齡相仿的20余名女游擊隊員跳下山崖,這些英雄壯舉帶給我深深的震撼。是什么激勵他們勇往直前?我想,答案應該是——因為他們有理想、有信念。
從蜿蜒的小路登上薛家寨,依稀可見兩處地方的石塊略高,那便是李妙齋和警衛員“武功”的墳塋。當我靜立在墳前,天空突然灑下細雨,我眼眶不禁有點潮濕。感懷英雄遠去,青山依舊,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永遠留存在我心中。
在定邊鐵角城,聽著當地村民講述當年長征中央紅軍進入陜西時的情景,我仿佛看到年齡尚小的紅軍戰士瘦骨嶙峋、衣衫襤褸,拖著衰弱的身體艱難前進的畫面,我的心很疼。為到達鐵角城,我們耗時半日之久,很難想象當年紅軍戰士憑著雙腳翻越崇山峻嶺,需要有怎樣的鋼鐵意志。
清理羊糞做教室,搬來石頭磚塊作為桌椅板凳,用鍋底灰刷到墻面上做黑板,用一些石頭做粉筆……即便校舍、教員和教材極度缺乏,面對殘酷的戰爭環境和生存危機,在如此極端艱難困苦下,抗日紅軍大學的學員們依然帶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習、奮斗,以超人的意志力克服了血肉之軀極限,創造了人間奇跡。
……
這次參加“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一路聆聽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讓我受到了一次次精神洗禮。革命先輩經受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在戰火硝煙中錘煉革命品質,閃爍在他們身上的堅定政治信念和不屈不撓精神品格,深深滌蕩我的靈魂,滋養我的心靈。無論歲月怎樣變遷,我堅信,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將長存心中,革命先輩的不屈精神將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