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霞教授剪紙技藝
□魏丹丹 文/圖
8月29日,在西安市蓮湖區行知書院,剪紙非遺傳承人劉惠霞正在為學員們教授剪紙。劉惠霞出生于1949年10月,與共和國同齡。她說,與新中國一起成長,始終心懷感恩。
最近,劉惠霞耗時四年精心設計的一組剪紙作品《五十六個民族》裝裱完成,她希望作品能在國慶之前展出,為祖國母親慶祝生日。
精心創作絲綢剪藝為祖國慶生
走進劉惠霞的剪紙藝術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剪紙作品《五十六個民族》,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等56幅民族圖案剪紙作品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送給新中國70華誕的禮物,她視若珍寶。
“《五十六個民族》剪紙作品的獨特之處在于,每一幅作品都是由用絲綢繪剪而成。”紙張創作的剪紙容易褪色,不易長久保存,劉惠霞就考慮用絲綢來剪,這組作品從2015年開始著手,光挑選民族圖樣就花費了一年的時間。
為了使五十六個民族的圖樣更鮮明、更有特色,劉惠霞專門買了一套1999年發行的《民族大團結郵票首日封紀念冊》,根據紀念冊上每個民族的特色選擇樣圖。
“絲綢不像紙張那么平整,要先把每一張絲綢熨平才能開始剪。剪完之后要小心保存,不能有褶皺。”劉惠霞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光剪刀就用鈍了7把。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幅剪紙作品,每一幅長、寬都是56厘米。畫面上身著民族特色服飾的人物載歌載舞,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氣氛,每一幅圖案都形象生動,連人物飾品也顯得靈動而富有質感。“我希望作品能在國慶之前展出,為祖國母親慶祝生日。”劉惠霞說。
耳濡目染從小愛上剪紙
“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劉惠霞祖籍白鹿原,她的母親是村子里有名的巧手,剪紙、納鞋、繡樣等樣樣在行。劉惠霞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照著剪一些鳥、貓、狗等小動物形象,慢慢就熟練起來了。學校手工課上,她的作品總能得第一,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
劉惠霞19歲參加工作,在農村供銷社當過營業員、出納、會計等。雖然一直在基層工作,但她從未停止過對剪紙藝術的探索和研究,一有時間就拿起小剪刀練習剪紙,經常與村里的巧手切磋技藝。
后來劉惠霞到西安市五金機電公司工會工作,逢單位職工家婚喪嫁娶,她就義務為大家剪紙。一把剪刀,一張紙,在劉惠霞手上就像變魔術一般,折折剪剪,轉眼間精美的作品就躍然而現。她還別出心裁創作了《孔雀開屏》《柳河灣的新娘》《伉儷情深》等一系列的婚慶剪紙作品,單是“喜”字她就能剪出上百種不同的樣式。
傳承弘揚讓非遺文化發光發熱
退休后,劉惠霞受邀加盟蓮湖區殘聯剪紙工作室,專門為殘疾人教授剪紙技藝,幫他們重拾生活信心。每周一到周五,劉惠霞全天授課。“很忙但很充實。”她笑著說。
2012年,劉惠霞被授予“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傳承人”稱號,她倍感榮幸,也深知肩上責任重大。在為殘疾人授課過程中,她發現和培養剪紙傳承人,竇淑花就是她帶出來的優秀學員之一。“我年輕時就對手工感興趣,跟劉老師學習剪紙后,更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還要多加練習才行。”現在,竇淑花也成為蓮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傳承人之一。
今年8月,劉惠霞和徒弟竇淑花用一個月的時間創作出一組垃圾分類剪紙作品。這組剪紙作品長1.2米、寬90厘米,作品分為“建設綠色大西安”“垃圾分類,從我做起”“變廢為寶,美化家園”“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四部分,她們希望通過剪紙這一藝術形式助推垃圾分類。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