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29日,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走進太白縣,就秦嶺“天然藥庫”保護與開發進行專題調研。
□ 記者 李鵬
“太白山上無閑草,滿山都是寶。認得作藥用,不識任枯凋。”這是太白縣當地藥農編的順口溜。在秦嶺這個天然大藥庫中,以“七”命名的被稱為太白“七藥”,具有極高的醫療價值。然而近年來,由于鑿山開礦、旅游開發以及藥農亂采亂挖等多種原因,秦嶺中藥資源遭到破壞。
全國藥用植物秦嶺占三成
秦嶺自古就是歷朝歷代名醫采藥之地,遠到東漢韓康終南采藥長安行醫普濟眾生,再到“藥王”孫思邈在這里尋百草而得《千金方》。“秦嶺無閑草”來源于秦嶺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接近3000米的相對高差,使秦嶺具備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也使秦嶺的植物分布呈現明顯的垂直譜帶。
參與此次調研的專家毛水龍,是陜西省藥學會常務理事天然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自幼學習采挖秦嶺太白山中草藥,對各種野生中藥材了如指掌。每年他還要帶領學生進山,實地了解藥材的特性。
毛水龍介紹,近年來中醫藥專家通過多年實驗研究命名了太白山上的“秦嶺八寶”——藥王茶、黑枸杞、太白米、金絲帶、菊三七、羊角參、黑洋參、手掌參,已獲得國家專利。比如金絲帶,它是太白山上的一種名貴珍稀菌類藥,長在枯死的沙松上,在海拔350米以上的高寒地段才能找到,要一兩百年才能長成。
秦嶺已有10余種中藥材絕跡
太白山植被蔥郁,山上常年云霧繚繞,走進大山,仿佛進入人間仙境。
67歲的張長春是在太白山采藥的資深藥農,他十幾歲就開始跟隨老中醫上太白山采藥。
“過去上山采挖太白洋參很容易,不用爬這么高,走不了多遠就能發現一棵,現在走上五六公里甚至十來公里發現一棵就不錯了。”張長春說,如今,好多中藥材都要爬到3700米高的山上,路遠不說,還要下到幾百米的懸崖陡壁上才能挖到,危險得很。
“遺憾的是,‘秦嶺八寶’的數量急劇減少,如金絲帶已基本絕跡,藥王茶只能找到一兩棵,其他種類也難覓其蹤了。”張長春說,“有數據表明,近30年來,秦嶺地區消失的中藥材已多達10余種。”
“采藥人的毀滅性采挖也不容忽視。”張長春說,采藥和打魚一樣,要采老藥,留新苗,這樣才能年年有藥采。可如今到秦嶺深山采藥的人來自全國各地,有的沒有任何經驗,老藥、新苗一起挖,比如太白米,過去長到5片葉子才能采,現在有些人為了錢,看到一兩片葉子就采。“‘竭澤而漁’,采光了,以后再也沒有了。”
生態栽植、移種或是出路
近年來,隨著人們醫療保健需求的不斷增長,對中藥的需求也在快速上升,現有野生中藥根本無法滿足需求。而與此同時,采石開礦、修建公路、發展旅游業也難免對秦嶺中藥資源造成破壞。
針對這個問題,省政協委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藥物與化工學院院長劉玉鳳表示,人工引種和培植,是現代中藥發展的一個必然歷程,對野生中藥可以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她認為,當前還應在藥材的生態栽植上下功夫。“比如金絲帶,它就適合生長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而且必須在腐朽的沙松上。再比如鐵棒錘,生長環境在海拔3300米以上。這就需要按照原生藥材的生長環境進行培育。”
“陜西決定打造‘秦藥品牌’,還需要頂層設計。”省政協委員、省中醫藥研究院(省中醫醫院)院長許建秦認為,政府除了加大資金、人才支持外,還應有相應的規劃,例如未來多少年達到什么樣的規模,秦藥中的貝母與川貝在成分、功效等有什么區別?這都應該研究并明確。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