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軍禮楊世恩
濕地作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具有“地球之腎”的美稱。但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卻容易讓“腎體”受傷。在7月25日省政協召開的“加強我省濕地保護”月度協商座談會上,不少委員認為,呵護“地球之腎”,必須解決好濕地開發與利用的矛盾。
據統計,截至目前,陜西省濕地占全省總面積的1.5%,在全國排名第14位。省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胡小平在會上表示,陜西省雖然在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上取得了長足進展,但還存在管理機制不順暢、法制體系不完善、長效投入機制未建立等諸多問題。
胡小平說,在省政協提案委關于濕地保護的專題調研中,發現的濕地自然保護區非法采砂、采礦,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存在小水電站,天然濕地被開墾為農用地,城市開發占用天然濕地等現象,凸顯出我省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重重矛盾。
“部分開墾的洪泛平原濕地已經進入國土部門統計的基本農田,但在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時按照技術規程要求又統計為濕地,這造成了同一地塊既屬于耕地紅線又屬于濕地紅線。”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逸群表示,陜西現有的6.75萬公頃洪泛平原濕地,一半以上被開墾為耕地,野生動植物棲息空間嚴重破碎化,這正是耕地和濕地保護紅線存在沖突所致。
省政協委員王書正指出,經濟建設和濕地保護矛盾在山區市尤為突出。他舉例說:“商洛市的南秦新區和洛河工業園區都位于丹江河和洛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內,按照國家濕地公園要求,濕地公園內禁止開發建設,這就直接影響到丹江源、洛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驗收掛牌。”
“有些地方黨委、政府對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重視不夠,缺乏科學認知,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的問題。”陜西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郭俊剛說,一些濕地保護范圍內引進項目、開發旅游、挖塘養魚、抬地造田等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在于這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如何化解開發與保護間的矛盾?
胡小平表示,除了要加強統一領導、健全濕地保護管理體制機制之外,還要利用互聯網、移動媒體等傳媒手段,加強科普宣教、提高全民保護意識。例如依托“愛鳥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濕地日”等活動日宣傳,讓濕地保護變成“全民參與”的自覺行動。
而王書正說,除了要利用新媒體傳播濕地保護知識外,還應盡快出臺《濕地公園管理辦法》,做到依規依法解決非法占用、破壞濕地的行為,從而平衡開發和保護之間的矛盾。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