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開報道,截至10月22日,北京、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東、海南、重慶、云南、甘肅、寧夏等18個省市公布了省級機構改革方案,地方機構改革進入實施階段。記者梳理發現,各地在機構設置上,除了有與中央保持一致的“規定動作”,還不乏一些具體特色的“自選動作”。
機構設置:做實“規定動作” 創新“自選動作”
地方機構改革,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此次省級機構改革,在“規定動作”上,各省機構設置同中央和國家機關保持總體一致是最重要的原則。比如,海南省此次機構改革設置的55個黨政機構中,43個對應黨中央機關、國務院部門;山東省也對應國務院組成部門的調整組建了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8個省政府組成部門。
此外,部分省份在抓好“規定動作”的同時,也琢磨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自選動作”,一些新機構應運而生。
例如,此次機構改革中,遼寧省為更好發揮軍工大省的優勢,探索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路子,組建了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
海南省為適應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建設要求,整合旅游、文化、體育職能,組建了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服務全域旅游發展。同時,該省為適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的建設要求,決定組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掛省委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牌子。
還有一些省份為適應信息化的發展,更好地發展電子政務,新設立了和“大數據”相關的機構。如福建省設置了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省大數據管理局);山東省組建省大數據局,主動適應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快推進“互聯網+電子政務”;重慶市組建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將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化推進職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社會公共信息資源整合與應用、智慧城市建設職責等進行整合。
時間節點:“先轉隸,后三定”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報黨中央審批,在2018年年底前機構調整基本到位。省以下黨政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領導,在2018年年底前報黨中央備案。所有地方機構改革任務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公布了涉及新組建部門領導班子配備、掛牌、人員轉隸工作以及相關部門“三定”規定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
其中,海南省比其他省份都“先行一步”,該省機構改革方案4月底正式啟動起草工作,根據改革進度安排,海南省要在9月底基本完成省級機構改革,12月底前基本完成市縣機構改革。福建省發布的機構改革方案中指出,今年11月中旬前,福建省要基本完成省直部門機構班子配備、人員轉隸、掛牌、辦公場所調配、公共處室集中辦公等工作;12月底前,基本完成涉改部門“定職責、定機構、定編制”工作。黑龍江省明確在10月底前完成新組建和調整部門掛牌,12月底前完成省直部門“三定”審批工作,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全省機構改革任務。
此外,江蘇、安徽等省份在機構改革中提及了“先轉隸、后三定”的原則。
在江蘇省省級機構改革動員部署會議上,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新組建部門領導班子成立后即著手開展轉隸工作,原則上在動員部署會后一個月內完成。要做好“人”的工作,妥善搞好人員調整安置,不搞斷崖式的精簡分流。
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也在安徽省委常委會會議上強調,要注重先立后破,有序推動領導班子到位,有序推進新組建部門掛牌,有序開展人員劃轉,著力把機構組建好。
記者還注意到,部分省市在機構改革過程中設置了一些“禁區”,如嚴禁增加人員編制、領導職數等。
湖南省在《關于嚴明紀律要求保證全省機構改革順利進行的通知》中指出,嚴禁擅自設置機構或提高機構規格、調整和增設內設機構、增加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在嚴明干部人事紀律方面,嚴禁突擊進人、突擊提拔和調整交流干部、突擊評定專業技術職稱;嚴禁拒不執行組織作出的機構調整、職位變動和干部交流決定。廣東省則明確要加強機構管理,決不允許打擦邊球、搞變通;加強黨委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機構編制管理的剛性約束,不得超職數配備領導干部,不得擅自增加編制種類,不得突破總量增加編制。
多部門“一把手”相繼亮相
目前,吉林、黑龍江、福建等省份部分新組建部門的“一把手”已就位。
吉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任命了包括衛生健康委員會、退役軍人事務廳、應急管理廳廳長在內的9個省政府部門“一把手”;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機構任命了9個省政府部門“一把手”;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任命了7個涉及機構改革的部門的“一把手”;云南省委組織部發布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披露了3個新組建部門的人事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退役軍人事務廳是此次省級機構改革中的一個全新機構。目前,至少已有吉林、福建、廣東、海南、重慶、云南等6省市公布了退役軍人事務廳(局)的領導人選。(曾 帆)
編輯: 楊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