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文物中蘊藏的文化基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超級IP。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讓我們再次見證這個超級IP的圈粉實力。
在北京,近百個文博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在上海,“國際博物館日”地鐵專列帶人們駛入博物館的奇妙世界;在山西,六家大型博物館在網絡平臺集體賣萌……面對眼花繚亂的展覽、奇思妙想的創意,人們饒有興味地走進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共鳴與震撼,也讓我們思考如何“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的文化命題。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最搶眼的就是“潮”。國家文物局與百度公司共同啟動“用科技傳承文明:AI博物館計劃”,發布全國數字博物館地圖(一期),一系列先進技術的應用,精準切合今年“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的主題,讓博物館一改往日面孔,成為玩轉高科技、創意無極限的“網紅”。
“潮”的背后,是古老文物“觸網”“上端”的理念轉變,也是走出展室、走進當下的用心嘗試。隨著《“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沉睡的文物國寶正在走近百姓,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從石渠寶笈特展引發的“故宮跑”現象,到婦好墓、海昏侯墓文物展大受歡迎,再到《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掀起收視熱潮,折射國之瑰寶的恒久魅力,發出古老中國的時代之聲。
編輯: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