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發起公益籌款項目誠邀愛心人士積極參與
幫清澗老鄉實現脫貧夢想
清澗縣折家坪鎮老鄉對養羊養豬有著特殊的情感
□記者唐冰文/圖
在榆林市清澗縣的山溝溝里,生活著這樣一群老鄉,他們雖然固守著鄉土,以傳統方式耕種貧瘠的土地,但也夢想著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還有一群人,期望著帶動大家一起致富。然而他們的夢想,受到資金和技術等條件的制約而發展困難。各界導報慈善周刊因此而發起公益籌款項目,以期能夠幫助這些村民實現夢想。
王侯平的開心養殖場老板愿意幫助貧困戶
王侯平今年62歲,是清澗縣折家坪鎮桃林山村人,過去主要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去年,他有了一份新工作——飼養員。養殖場就在隔壁白家岔村。
每天早上,王侯平和另外一名工友將羊羔們放出,帶著它們“遛彎”、吃草,晚上,王侯平給回到羊圈的羊羔們喂食完玉米之后,就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養殖場的老板年輕能干人又好,還愿意幫助我們貧困戶。”王侯平說,這兩年,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愿意接納他打工的工地也很少了。在這里工作后,他不僅有了穩定的收入,還能抽出精力照顧老伴。
69歲的白國俊患有淋巴腫瘤,老伴也因疾病常年臥病在床。去年,白國俊拿出僅有的6400元積蓄,以入股的方式投資村上的養殖合作社。春節前,白國俊收到了1400元分紅。
“我也想過自己養羊,但是身體不行了,不如把錢投到合作社,還能幫助年輕人擴大養殖規模。”白國俊說。
像王侯平和白國俊這樣的貧困戶,在清澗縣還有許多。他們雖然因種種原因致貧,但是依然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沒有“等靠要”,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現狀,摘掉貧困帽子,但卻苦于沒有更多的資源和資金。
馬崗崗的苦惱粉條一直處于滯銷狀態
馬家岔村和白家岔村相隔不到一公里,卻是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的差距。
“按戶口說村上有1500余人,但實際留在村里的不到200人。”馬家岔農林牧開發公司負責人馬崗崗說,由于人少,村里的學校早就沒了學生。去年,村上把閑置的學校改造為農林牧開發公司,通過生產粉條,發展村集體經濟。
清澗人對粉條有著特殊的感情,在縣上經營折家坪土特產店的負責人劉冬說,光是粉條能做的菜,自己一口氣能說出不下20種。“在我的客戶里,只要買過清澗粉條的,沒有不說好的,基本都是回頭客。”
但讓馬崗崗苦惱的是,過了春節之后,粉條就一直處于滯銷的狀態。
“我們清澗的粉條采用的是最傳統的生產方式,只在冬天生產,并且用的都是村子里種的土豆,再加上人工費用等,一斤粉條的成本基本在10元錢左右,和市面上其他粉條相比,確實高了些。”馬崗崗看著身后成堆的3000多公斤粉條,表情稍顯凝重。
粉條滯銷,對村民們來說意味著沒有收入。“村上都是老年人,我算是年齡最小的,今年也都50多了。”馬崗崗說,雖然自己也曾想過經營養殖場,但實在缺乏像王寶寶那樣有能力又負責的人。
王寶寶的期望希望帶動更多村民脫貧
今年29歲的王寶寶就是王侯平工作的養殖場的負責人,早些年在外打工積攢了些本錢后,便回到村里開起了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王寶寶的養殖合作社吸納帶動了28戶貧困戶,共養殖200多只絨山羊。同時,他還為有能力的貧困戶增設了工作崗位,王侯平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村子離縣上很近,交通比較方便,最重要的是這里草地好,很適合養羊。”王寶寶說,在王侯平來之前,村里的貧困戶白忠山曾在自己合作社工作,積累了一年多經驗和資金后,白忠山也買了60只小羊崽開起了養殖場??粗迕駛兟l展起產業,王寶寶心里說不出的開心。“如果將來可以形成更大發展規模,就可以帶動這一片的村民脫貧。”
白開元的愿望“很想在村里合作社上班”
如果能在自家附近工作,白開元的壓力或許會小很多。家里上了年紀的父母、患病的妻子需要照顧,每天還要接送孩子上學,作為家里唯一的勞力,白開元只能靠在縣上接一些零工來維持生計。
“早就聽說村上有個合作社,很想去上班,就怕人家不要我。”白開元的期盼也是王寶寶的苦惱。“不少貧困戶都表達過同樣的希望,但我們的人力已經飽和,也沒有資金發展得更大。”
在折家坪鎮采訪期間,老鄉們想要致富的迫切心愿,以及像王寶寶一樣渴望幫助大家脫貧的熱情感動了本報記者。記者希望發起一個不直接捐款給貧困戶的項目,幫助折家坪鎮部分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貧困生活。
得知我們有這樣的意愿,鎮上村民很是感動。“我們也不能白白接受大家的幫助啊!”村民們說,他們將會為捐贈者準備自家地里的特產禮包一表謝意,“我們也拿不出什么更好的東西,這些特產代表我們最真誠的感謝。”
日前,由各界導報慈善周刊發起的公益籌款項目已經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歡迎大家通過掃二維碼(右方)的方式了解更多項目情況。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