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關注到三級醫療體系的協同問題,建議加強引導,讓不同醫院功能更加清晰。常見病、普通病去二級或社區醫院看,疑難雜癥、復雜病再到三級醫院看,避免讓“三級醫院醫生看很普通的毛病,甚至是在配藥”。一時間,“常見病不要去三級醫院”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
專家的建議對嗎?其實是對的。無論是從當前我國正大力推行的分級診療制度出發,還是從國外分級診療制度現狀來看,盡可能減少三級醫院所需承擔的常見病、普通病診療任務,利遠大于弊。每所醫院的床位數有限,醫生數量有限,所能接待的病人人數也有上限。要確保每個醫生的行醫質量,不僅需要給予醫生足夠的診療時間,還需要給醫生提供不斷進修學習科研的時間。特別是三級醫院在醫療體系里還承擔著不少的醫學科研、人才培養、疑難雜癥攻關等任務。
基于現實情形考量,當三級醫院涌入大量的常見病、普通病患者,三級醫院的醫生就容易陷入疲于應對的狀態。這同時也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醫生每日門診病人數量多,分配給每個病人的問診時間就會被大幅壓縮,久而久之就會降低病患就醫體驗,甚至導致病患對問診醫生的責任心產生懷疑。此外,大量病患涌入三級醫院還會導致掛號難、看病難等問題,衍生出“黃牛號”等黑灰產業,也會進一步加劇醫患關系緊張氣氛。
上述問題由來已久,其背后的道理邏輯專家和大眾是有共識的。但當生病需就醫時,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去三級醫院就診,因為他們常常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水平存疑。這一現實情況,是大眾希望“常見病不要去三級醫院”的建議再深一步的原因。如何讓民眾敢于去信賴除三級醫院外的其他醫療機構,是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關鍵點,也是有關部門回應“常見病不要去三級醫院”建議的最好方式。
讓民眾信賴二級、一級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俗地講就是讓人們愿意信賴這些“小”醫院的醫生同樣術業有專攻。要實現這一點,首先要做的就是均衡醫療資源的分配,以確保醫務人員在“小”醫院待得住、愿鉆研、肯負責。在個人成長、職場晉升、專業學習等諸多方面,三級醫院所擁有的資源遠多于其他醫療機構,這意味著年輕醫學畢業生更愿意去三級醫院,非三級醫院的醫務工作者也會想方設法向上流動。只有“小”醫院也具備了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才會擁有讓患者信賴的能力。
當然,讓民眾愿意信賴“小”醫院,不去三級醫院看普通病、常見病,僅僅讓基層醫療機構留住人才還不夠。很多病患之所以選擇三級醫院就診,不僅是因為擔心“小”醫院沒有好醫生,同時也是擔心“小”醫院沒有好設備、好技術。要讓患者安心,這一問題同樣需要解決。
當前推行分級診療制度仍有來自各方面的很大壓力,因而短時間內諸如“建議常見病不要去三級醫院”的專業表態將不會變少,這就時刻提醒著有關部門,推進分級診療,讓民眾愿意信賴“小”醫院,仍需久久為功。(陳城)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