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就像齒輪,讓身體這部機器能夠正常運轉。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或疾病等因素影響,關節也會“生銹”。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骨科門診每天都會接診許多存在各種關節問題的患者,有些患者骨頭已出現大量缺損,嚴重到無法使用。為此,專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3D技術,為患者重新撐起生命支柱。72歲的金華人陳大媽正是通過這種新技術,“翻修”了髖關節,生活重回正軌。
12年前裝了人工髖關節
今年3月初,陳大媽不小心被柜子撞到右側腰胯部,當時她沒覺得有什么不適,只聽到骨頭似乎發出“咔咔”聲。
大約一個多星期后,陳大媽發現右側髖部越來越痛,沒法下地。發展到后來,她躺在床上,翻個身都痛不欲生。
“媽,會不會是原來換掉的關節被撞壞了?”陳大媽的兒子焦急萬分。
原來,12年前,陳大媽因摔倒導致右側髖部骨折,在當地醫院接受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此次受傷后,當地醫院檢查發現,陳大媽的人工髖關節假體松動,而且髖關節附近骨頭出現嚴重破壞缺損。因修補難度較大,醫生建議陳大媽到大醫院就診。
“12年前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材料、技術還不是很先進,經過十多年磨損,產生大量碎屑,引起了碎屑病,造成骨溶解。發展下去,即使沒有這次外力撞擊,也會骨折。”浙大一院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說。
缺損部位不規則
根據陳大媽的情況,胡懿郃表示,現在唯一的治療方法是進行“翻修”,將松動假體取出,放入新的。但陳大媽還存在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骨頭缺損。
“就像一座大橋的橋墩壞了,同時橋底又嚴重破損缺失。現在,不僅要替換新橋墩,還要把破損橋底修補好。但問題是,這些缺損部位不規則,沒有常規的石頭可以直接適用,就需要針對具體缺損,把石頭打造成最合適的樣子。”胡懿郃解釋。
經過專家團隊討論,胡懿郃決定采用HDR髖臼重建系統,用3D打印個性化金屬補塊,填補髖關節處的骨頭缺損。這套系統由胡懿郃團隊自主研發,可為患者量身定制最適合的補塊。
術后第三天,陳大媽就可以在兒女的攙扶下下床行走了。后續復查顯示,陳大媽恢復良好。
關節需要及時保養
胡懿郃表示,關節實在是“勞模”,除了偶爾出現疼痛表示自己的辛苦,幾乎很少有不適癥狀。因此,如果關節出現疼痛,或出現活動僵硬等不靈活狀態,特別是40歲以上人群,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尤其是膝關節和髖關節,因為擔負著更多承重功能,更應多加注意。及早介入可大大延緩關節損害程度,就像汽車進行保養才能延長使用時間和質量,關節也需要及時“保養”。
在日常生活中,最好少做這些傷關節的事:長時間坐著不動,或錯誤坐姿;經常爬樓梯、爬山,長時間騎單車,長時間激烈、碰撞運動,或是錯誤的運動方式;經常穿超過7厘米的高跟鞋;總是露腳踝;長時間蹲廁所;長時間使用鼠標。
一旦發生關節損傷到無法使用的情況,則建議盡快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拖延只會造成更嚴重的骨缺損,增加手術難度。
據《浙江老年報》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