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秋分時節,秋分過后,自然界的陰氣開始旺盛,天氣開始變冷,同時降雨量逐漸減少,天氣干燥。隨著自然界的變化,外界致病的主要因素也開始由入秋時的溫燥邪氣轉變為涼燥。在秋分時節該如何養生?聽聽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魏幗醫生怎么說。
燥邪損傷人體時最容易表現的癥狀就是損傷津液導致的干澀,如口干唇燥、鼻咽干澀,皮膚干燥甚至皸裂,毛發干枯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情況。另外,由于秋季與肺氣相通,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同時肺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而燥邪傷人容易從口鼻而入,所以燥邪很容易損傷肺臟,導致人體出現干咳少痰,痰黏難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帶血的情況。另外,由于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燥邪傷人還容易出現大便干燥不暢的情況。
為了防止秋季涼燥傷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暖。初秋時節,天氣剛剛轉涼,我們還可以適當“秋凍”一下,但是秋分過后,就不要盲目“秋凍”了。尤其是那些本身陽氣較弱的人群,當自然界的陽氣減弱的同時,自身的陽氣不足就開始凸顯出來,這時如果一味地盲目“秋凍”,很容易導致正氣受損,外界邪氣則更容易損傷人體。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秋分時節適當地增加一些溫潤的食物,來抵抗涼燥的邪氣。比如:龍眼肉、杏仁、棗、南瓜、桃等食物。同時適當減少一些寒涼食物的攝入,尤其是冷飲、冰淇淋等夏季常吃的解暑食物,防止寒邪直入臟腑導致胃腸不適。
對于已經感受涼燥邪氣而出現不適癥狀的人群,在癥狀輕微時或就醫用藥的同時,也可以適當選用一些藥食同源的食物,來達到輔助改善不適癥狀的目的,比如:用大棗、南瓜、杏仁、龍眼肉熬煮成粥,溫熱時飲用,就可以起到溫潤去燥的作用。
據人民網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