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峻濤
初讀《創業史》時,我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中學生。那時因為我們所處地方偏僻閉塞、文化落后,加之家境貧寒,書籍真是少得可憐。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卻常常處于精神的饑餓狀態。凡是能找到的課外讀物,我都囫圇地讀了,這其中就包括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說實話,那時我讀書不求甚解,讀小說不過是為了看故事、瞧熱鬧,填充空虛的心。當時讀完《創業史》(第一部)后,我覺得并不怎么好看,很快就淡忘了。
二十年過去了。當我獲得了一點所謂的社會閱歷,特別是當我躋身文學創作的羊腸小道,嘗試了創作的艱辛勞苦之后,才悟覺到柳青為什么會留下“文學是愚人的事業”的名言了。于是,帶著一種重新審視甚至是挑剔的眼光,我又一次閱讀了尚未完成的《創業史》一、二部。
我承認,當一翻開《創業史》,我僅有的一點挑剔立刻就被柳青征服了,甚至感覺到自己萌動的審視心理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我終于跪下來了,因為我深深地知道《創業史》是需要跪著讀的,只有跪下來讀,才能走進柳青大師創造的藝術境界。在那里,在關中平原的蛤蟆灘,一群窮苦的莊稼人帶著滿身泥土,帶著濃烈的旱煙的嗆味向你走來,他們中間有一心走社會主義互助合作道路的貧雇農梁生寶、高增福、有萬、歡喜,有搖擺不定的中農梁大、梁生祿、郭世福,有仇視社會主義的富農姚士杰,還有密切聯系群眾的黨的基層領導人楊國華、王佐民,所有農村社會各階層人物在社會主義革命初期階段的不同心態、思想、矛盾、斗爭和變化,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你不得不與他們同喜、同悲、同愛、同憎。從中你可以感受到,柳青其實就是蛤蟆灘的普通一員,他也許就是農技員韓培生,也許就是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總之,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甚至他的血液都與蛤蟆灘的莊稼人有著天然的不可割舍的聯系。當讀到那些衣衫襤褸的莊稼人為困苦的生活而奮斗,我相信柳青在寫作時一定流著眼淚,一定傾注了最深厚的感情。現在回過頭來再看,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學從最初的社會主義創作方法,到后來經歷的各種現代派探索手法以及種種玩技巧似的舶來品試驗,最終都退回到了現實主義,現在不是仍然在討論所謂現實主義的回歸問題嗎?文學,說到底是反映社會現實的,如果不反映社會歷史現實,文學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只有關注現實、反映現實,藝術而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生活,文學才有意義。誠然,反映現實的創作方法或者說實現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應該是多樣化的,需要進行各種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但是最根本的是永遠不能背離現實主義的精神,不能脫離現實超越現實。柳青正是堅持走了一條扎實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才創作出了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創業史》。《創業史》影響了一代作家,特別是陜西的作家,但是直到今天,有哪一個作家敢說,他的作品已超過了《創業史》?我們現在不是有許多所謂的“著名作家”“著名青年作家”嗎?而像柳青一樣被冠以“人民作家”稱號的有幾個?
“人民作家”的稱號,柳青是當之無愧的。作家,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眾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實踐之中,老老實實做人,扎實深入生活,才能寫出無愧于人民養育的偉大作品。
《創業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塊未竣工的豐碑,當我們有勇氣站起來審視它的時候,正像維納斯女神一樣,表現出一種殘缺的美。如果一切都很圓滿,那么還有遺憾、還有美嗎?
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更要張揚。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