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雪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延安市政協委員龐曉梅已經在延安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工作了21年,她最大的樂趣就是將自己的教研成果與他人分享,希望能夠激勵更多的老師提升能力,建立自信。
在多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龐曉梅一直關注普通基礎教育。2018年,她跟隨延安市政協調研組到聾啞學校開展調研,看到特殊學校的孩子們在手工課老師劉麗的教導下做出漂亮的作品,她被深深地打動了。去年,她成立陜西省龐曉梅名師工作室時,就讓劉麗加入進來,為她提供更多研修機會,助力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
2017年,龐曉梅被評為“陜西省學科帶頭人”,自此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坊。她在日常進學校開展研修活動時發現,國家課程改革提出三級三類課程建設,其中地方課程主要指本土優秀文化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本土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市當時只有部分縣非遺文化進校園工作做得較好,例如安塞區推行的腰鼓、剪紙、陜北民歌進課堂。
龐曉梅認為,除了文化部門的宏觀影響外,學校是孩子們從小接受本土文化的主陣地,黃陵面花、富縣熏畫、洛川毛麻繡、延川布堆畫等非遺文化都應該滲透到孩子們的教育中。她建議,將這些被邊緣化的稀有民間藝術保護起來,全面推進地方文化資源與學校課程的整合,把地方非遺文化資源與校本課程納入課程規劃,進入課堂長效系統的教學。
“我肩負著組織高素質科研團隊研發地方課程教材的責任。”龐曉梅采用跨學科、跨地域、跨學段的團隊組建方式,將音體美薄弱學科均納入學科建設體系,為薄弱學科老師建立自信。經常組織團隊到學校進行校本研修和青年教師聽評課指導,開展音樂、美術和體育學科專題教研活動,還組織延安50多所小學與中央音樂學院開展網絡云課堂教研活動,帶領工作室成員進行“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
在龐曉梅的努力下,薄弱學科教學改革有了初步成效。“以往我們是一言堂教學,現在是探究式、體驗式、實踐式參與學習,社團課程建設質量也有很大提升。”她說,在研修后,很多音體美老師的綜合素養、教研能力、課堂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成了學校的骨干力量。
今年,龐曉梅被評為“陜西省名師”,她成立的名師工作室隊員擴大至105人,其中,1人成為省級名師培養人,2人獲省級學科帶頭人稱號,6人獲省級教學能手稱號,3人獲市級教學能手稱號。
在龐曉梅的名師工作室把寶塔區南泥灣紅軍小學確定為定點幫扶學校后,她帶領工作室聯合語數等學科名師工作室開展了精準幫扶、送教下鄉活動,聯合延安民建市委會第六支部開展愛心捐贈,把更多的愛和幫助給予貧困學子。
最近,龐曉梅正在創作一部有關陜北民歌進校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作品,已完成了約8萬字書稿,計劃在今年底完稿出書。正如一直在探尋一條既符合藝術學科規律,又能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藝術教育之道一樣,她始終以發揮示范、引領、輻射作用為己任。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