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又要到報高考志愿的時候了,這讓我想起幾個月前接到的一個個案,某一類大學的A同學高考前一心想學歷史,父母不同意,但他態度堅定,為了不影響他高考,父母暫時不再提這件事。高考結束填報志愿時,父母要他報經濟類專業,覺得會更有“前途”。他起初還堅持自己的意愿,但父母強烈反對,A同學最后還是屈服了,進了金融系。因為大一大部分都是公共課,他就到歷史系去旁聽大二的專業課,半年下來,更加堅定了要在大二轉學歷史的決心。
現在,大學有了比較符合學生成長軌跡的換專業政策,如果大一成績達標,大二時可以根據興趣轉系。可是,如果A同學從大一開始就接受歷史系的文化熏陶,他是可以有更多專業上的成長的。不僅如此,他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與掙扎。
我在咨詢室發現,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而來做咨詢的大一學生占新生咨詢人數的1/3強。他們的煎熬、迷惘、甚至絕望是家長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來的,除非這個孩子最后發生嚴重的心理危機,否則家長永遠都不會知道他們的孩子曾經有過多么痛苦難熬的時刻。
這些來咨詢的學生最后又會分為幾種情況:接受事實的同學中,有的開始對當前的課業負起責任;有的則得過且過,敷衍了事。拒絕接受事實的同學,如果意志力足夠,則積極投入到當前的大一課程中,為大二的轉系做積極的努力;也有的同時去旁聽其他系的課程;還有極個別同學則躲到游戲或者其他成癮行為中無法自拔。
這些同學的專業通常都是父母幫著選擇的,而父母選擇專業的重要標準就是:這個專業是否在現實社會中“有前途”,能否迅速可見地獲得經濟方面的益處。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只要某一個專業“能掙錢”,他們的孩子上了這個專業就“能掙錢”。目前有一些走偏了的生涯規劃宣傳也一樣,只說哪些專業在未來會有發展前景,卻從來不談個人特質與專業的匹配度。
我國歷來有“因材施教”的傳統,上大學選專業也一樣,得先知道自己是什么材,然后再去接受相應的教育。仿佛一個人是色盲,卻一定要求他去學油畫。要想知道一個專業是否適合自己,先得知道自己有什么智力特點、人格特質(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這些問題搞清楚了,再去了解各個專業的特點,才有可能選對專業入對門。如果一個人先天對數字敏感,學與數字有關的專業就會是如虎添翼,而反之可能就是受罪。
而且,現在社會變化非常快,大學所學專業,入學時看上去很熱門,收入高,大有前途,但幾年后就業時,或工作若干年后,有可能發生行業調整、產業結構變化,越是經濟類行業,越和國家的整體經濟形勢密切相關。所以,如果出于一時的利益之選,而放棄自身的愛好,完全俯就“錢途”,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有前途”的根本還在于是否喜歡甚至熱愛自己的專業。如果我們能夠從大學開始學習自己所喜歡的專業,將來工作時又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更容易取得驕人的成績,有助于個人成長,何樂不為?
咨詢工作中,我見過太多因為缺乏專業同一性而痛苦的同學,也見過很多因為缺乏職業同一性而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成人。如果一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所在,人生更容易理順,工作也會成為一件幸福的事。
有一句英文: If you love your job,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我試譯為: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那么你余生中連一天都不需要“工作”。
這是有關職業同一性的最完美表述。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理順了”的人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以“節能成長”的方式做成最好的自己,同時又可以讓我們擁有最多滿意度和幸福感的人生。
再回到高考報志愿的問題,如果家長真是為孩子的幸福而不是為自己著想,那么從操作上看,應盡量去了解孩子的專業興趣。如果實在不知道孩子究竟適合學什么,至少可以不勉強孩子學他不想學的專業,這是報考志愿的底線。
其次,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可以參考的方法是,在他平時學起來很輕松并且也有興趣的科目中,尋找相關專業。也可以參考學校提供的專業興趣測量工具幫助孩子了解自己。
最后,不限制孩子報考的院校非得是“本地”。父母要有勇氣放權并鼓勵孩子,讓孩子可以踏實、愉快地追逐他自己的夢想。
專業同一性與職業同一性是一個連續譜,如果一個孩子選擇了他喜歡的專業,那么他離他喜歡的工作就不會遠了。當然,一個人做他喜歡的專業,也會遇到數不清的問題,但是比起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問題還是簡單多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實在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怎么辦?我的觀點是:如果始終觸碰不到自己的興趣,我們至少可以學習去喜歡自己將要學的專業。否則,既沒有喜歡的專業,又不肯慢慢接受新專業,兩邊不靠,這樣的人生該多么無奈啊!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