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觀察: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須練內功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2021年9月保險業經營情況。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保證保險原保費收入389億元,同比下降29.87%。《中國銀行保險報》統計發現,這一項指標自2021年1月起連續下滑。在保證保險業務“負增長”時段,險企是否具有經營好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的能力?如何更好修煉內功,讓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業務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
近年來,市場中、特別是個人和小微企業主對“增信、融資”存在迫切需求,使得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這種通過險企為投保人的信貸行為提供履約保障的險種逐漸為公眾所知曉,并迎來快速發展。然而,由于部分險企前期粗放經營、缺乏風控管理等原因,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問題,無可避免地給行業上了一課。
業內專家表示,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存在較高經營門檻,受經濟周期、行業景氣度的影響較大,如果不具備多維風控能力、資本基礎和積極的業務創新迭代能力,貿然進入市場,與管理粗放的外部平臺合作,將在信用風險上行時難以承受賠付壓力,威脅金融體系穩定。
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的下一步,路在何方?
應該說,做好風險識別、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練好內功、規范發展是核心。一方面,信用保證保險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憑借增信助貸的特質,信用保證保險在幫助小微企業獲得融資解決資金缺口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行業如果想要做好信用保證保險,苦練內功、做好風控、平衡收益更是必不可少。
對于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而言,客戶篩選、風險評估、授信、簽約、放款、支付、用途跟蹤、代償回收等的全流程都涉及風險管理,建立數字化和趨向智能化的風控系統將是融資信保業務穩健發展的核心要務。
一些實踐已證明,保險機構有能力在發揮好信用保證保險扶持小微作用的同時,做好業務經營。來自平安產險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該公司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實現承保利潤18.59億元,扭虧為盈;綜合成本率88.2%,同比下降37.4個百分點。此外,2021年上半年,眾安保險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實現原保費收入23.79億元,同比大增166.11%。
“適逢‘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小微企業是國家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小微企業往往具有明顯的脆弱性,由于受到資金、技術等方面影響,制約了自身發展壯大,融資難就是其中一個突出問題。”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央廣財經特約評論員、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余豐慧表示,目前,發展普惠金融、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成為各金融機構發力重點。一方面從需求端來看,信用保證保險可通過增信,提升貸款可獲得性,滿足小微貸款需求;從供給端來看,保險公司經營該類險種,一定程度上幫助稀釋社會信用風險。近年來,不少險企通過“保險+”等綜合服務方式,進一步發揮保險在普惠金融中的保障作用。2020年4月人民銀行在其發布的《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報告》中稱,小微貸款規模將持續較快增長。小微作為實體經濟主要載體,融資規模仍有很大缺口,信用保證保險是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普惠金融滲透毛細血管的有力工具。
平安產險總經理助理馬永豐說:“小微活,則經濟興。發揮保證保險融資增信功能,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紓解小微資金壓力,進一步降低小微融資成本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重要路徑。普惠金融的路肯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好。在符合監管導向、滿足市場需求、風控可控的前提下,平安產險將繼續穩步發展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并看好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的未來。”
在增強保險機構對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的風控資源和風控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對逆周期資本調節的力度和時效性后,我國的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業務一定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作者 房文彬)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