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
你的朋友圈是否被這樣一張圖片刷屏了?
事情的原因很簡單,“擺地攤”火了!“地攤經濟”瞬間登上了熱搜榜第一。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大呼:“白天上班不如夜市出攤。”
但是在為地攤經濟叫好時,也不能忽視現實問題——上千萬擺攤大軍,不可避免地給城市管理提出了考驗。
2日,遼寧大連一夜市開放后,附近出現交通堵塞、衛生“一片狼藉”。
這次商販自發的擺攤行為,缺少統一管理,對周邊環境以及交通造成了影響。目前,大連市政府正計劃開展“商業外展外擺”活動,由政府統一管理,劃定擺攤區域,制定經營規范。
面對“地攤經濟”這道新考題 各地應如何應對?
這不僅要依靠城市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更要依靠政策制定者在“抓”和“放”之間尋找最合適的平衡點。
首先,應做到因城施策、因地制宜。今年3月,《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出臺: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工作前提下,允許在一定區域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和夜市、允許臨街店鋪越門經營、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區域販賣經營。
這種先吃螃蟹的勇氣,讓人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柔性、包容與寬懷。但是,各地在借鑒成都經驗的同時,也要充分結合自身城市特點以及居民習慣,充分考慮到南北方消費差異,不宜“一窩蜂”地復制粘貼,應探索出適合本地的路徑。
其次,就盤活地攤經濟而言,各地的政府只有敢于給自己“添麻煩”,自我加碼,才能給很多受疫情沖擊的個體添利潤,為其減壓。為“地攤經濟”松綁,不等于讓城市回到臟亂差的老路上,而是要通過精細化、規范化城市治理,借助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讓一“攤”煙火氣更為有序。
再次,復蘇經濟刺激消費,應具備前瞻的思維,不僅盯著眼下看,更要懷揣向前看的遠望。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放管服”結合,將有形之手的力量用在刀刃上。針對個別地區曝光的攤位租賃方“坐地起價”、炒作攤位費現象,應加強監管力度,清除擺在“地攤經濟”發展面前的絆腳石。
不落窠臼,行穩致遠,才能讓每個人的小期盼和城市的大情懷交融,在煙火氣中找到歸屬感,借力城市繁華釋放個人潛能。(新華每日電訊 劉晶瑤)
出攤不出格, 讓煙火氣真正暖人心!
當前,一些地方正在或已在定規矩,有的提出擺攤要“不影響交通、不占用盲道、不擾亂市容環境秩序”,有的要求“主干道嚴禁、次干道嚴控、街巷支路規范”,還有的要求攤販必須遵守“定時、定點、定內容、定責任、定規矩”的原則……一言以蔽之,出攤不能出格。“百姓得實惠、企業贏商機、經濟促發展、市容有保障”,這是愿景,不出格才能實現愿景,皆大歡喜。
不難推斷,隨著馬路經濟持續發展,可能還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除了衛生,也許還會有飯菜質量問題、食客爭執等等。有問題不可怕,考慮周全消隱患于無形就是了,及時解決迅速處置就是了。發展馬路經濟,本身就是一項考驗城市治理的工作,治理越到位,效果就越可期,越能實現多贏。(央視新聞 秦川)
地攤經濟大火, 新聞報道別跑偏!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地攤經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媒體的報道有助于宣傳好關于地攤經濟的相關政策。但我們也發現一些新聞報道把地攤經濟搞“偏”了:《90后女子晚上擺地攤日賣4千,買下奧迪獎勵自己》《多地有序開放地攤經濟,大排檔業主:每天收入三萬元》《地攤經濟火了!濟南老板日入4萬 概念股漲停潮,阿里、騰訊兩大巨頭也來助力》……
仔細想想,這些報道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一方面,上述報道是拿極端案例作為典型報道,不講背景、不講環境,甚至不講報道中的主人公在哪里賣東西、賣的是什么東西,單講賺了多少錢,對其他公眾來說,除了說句“厲害”,并不能起到任何借鑒作用。同時,還會傷害媒體業務形象和公信力。
另一方面,混淆概念。月入3萬元的大排檔業主每天的桌數有77桌,日入4萬元的濟南老板開業后,每天的桌數能有120桌。這兩個新聞報道中的“典型案例”分明是規模化的專業的餐飲企業經營者。公眾印象中的地攤經濟,是天橋上支張桌子給手機貼膜的小哥,是地鐵出入口推個小車賣煎餅的大姐,是在各個社區門口臨時擺個攤賣菜的老伯……媒體將大排檔業主和餐飲企業老板作為地攤經濟的典型案例來報道,顯然是混淆概念。
目前,多個城市都先后啟動了“地攤經濟”“夜市經濟”計劃。我們需要宣傳地攤經濟,但卻謹防注水的宣傳,這種宣傳不僅把地攤經濟報“偏”了,還可能對地攤經濟本身造成沖擊。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央視新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