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樂又回來啦!”不少人的朋友圈又曬出了火鍋、烤肉、小龍蝦的煙火氣……恢復堂食已近一個月,隨著疫情形勢不斷平緩,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也開始按捺不住,那些想要吃火鍋喝奶茶的愿望正在被滿足。
然而,有細心的消費者發現,不少餐飲品牌悄悄漲了價。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曬出海底撈菜單,說到“人均220+,鴨血半份從16元漲到23元,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過分了啊。”西貝莜面村也被眼尖的網友發現漲價了,“土豆條燉牛肉80了,酸菜封缸肉80多……”
回應 漲價屬實 整體控制在6%左右
近日,狄女士一行四人在西安創意谷海底撈吃完午飯,這是疫情以來他們第一次吃火鍋,感觸頗深,“原來美甲、擦鞋、小兒寄存服務都沒有了,只有打印照片還可以用,菜品的價格確實也漲了,四個人原來人均有150元,現在最少180元。”
海底撈的漲價引發爭議。支持者認為,眼下成本都在漲,再加上疫情受到巨大損失,“海底撈有漲價的權利,吃不吃是你們的選擇”。而反對者的聲音是,工資沒漲,消費卻漲了,不可思議。
對此,海底撈官方回復,確認漲價屬實并解釋漲價的原因:因為疫情的關系,海底撈各地的門店在復業后的餐桌數量、接待客戶數量方面都還有所限制,一是員工現在無法滿員工作,另外就餐的人流量也不是太固定;二是成本問題,各地門店位置不同、消費水平不同,所以漲幅也不一樣,整體控制在6%左右。面對網友們對于漲價的抱怨,海底撈方面也表示,很抱歉因為價格調整給消費者增加負擔。不過,公司也在盡力控制成本。目前海底撈在全國各地均推出了到店自提業務,通過海底撈線上渠道或現場下單,顧客自提可享有6.9折至8.5折不等的折扣。同時,我們也希望在4月25日前改良包裝材料,并升級換代、不斷優化成本,提供更好的折扣,減少消費者的支出。
聲音 疫情對餐飲行業來說是一個分化器
中國烹飪協會特邀副會長、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所長、陜西省餐飲商會名譽會長王喜慶認為,企業產品的漲價或降價,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將來,都是一個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檢驗的最好標準就是市場和消費者。
餐飲業有漲價的趨勢是受多重因素影響的,正如王喜慶所說:房租、人員工資、原輔材料、水電氣等這些都會影響到餐飲行業的成本,餐飲業是否漲價是受制于成本的。隨著疫情逐漸好轉,各種社會因素變化,餐飲業的價格應該會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上下浮動。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陜菜研究專家朱立挺估計,疫情過后,會有1/3到1/4的企業面臨倒閉,那么剩下的企業肯定都是優秀的餐飲企業。餐飲業復工對整個餐飲業來說是一次考驗,朱立挺說:“在復工后能保證員工不流失、保證品質、打造牢固的企業文化氛圍,這便是復工后最好的狀態。”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從海底撈漲價也看到了餐飲行業的發展趨勢,頭部企業趁勢而為進行漲價,在消費端,漲價對消費者有一定情感因素的影響。但對于消費能力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海底撈的粉絲、重度消費人群是中等偏上的消費人群。所以漲6%其實對于這些消費群體來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對企業來說,利潤將會有所提升。
朱丹蓬認為,疫情對餐飲行業來說是一個分化器,也是淘汰洗牌的加速器,頭部企業依托自身的綜合實力、抗風險能力、品牌力等紅利擁有漲價的話語權、定價權。但更多的中小型企業可能是進行促銷活動,所以分化趨勢將非常明顯。
思考 漲價不是恢復元氣的最好手段 特色+質量更關鍵
餐飲的最基本需求分為兩類,一類是果腹的需求,在疫情期間,果腹是剛需;另一類是社交需求,人們通過餐飲平臺,達成社交的目的。由于疫情的影響,很多社交性活動無法展開。餐飲業何時才能真正恢復元氣,王喜慶表示,除了社會因素的影響外,餐飲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餐飲業重現輝煌是指日可待的。朱立挺說:“有特色、有質量保證、能適應衛生部門要求、積極打造企業文化,餐飲業會逐步恢復的。”
長安大排檔是近年非常火爆的陜菜品牌,疫情開始后他們將重心放在了外賣方面,結合市場需求,三月份拿下美團和餓了么陜菜總排名第一,中餐第二。“我們的外賣成績不錯,是因為我們結合現在市場的一個需求,上線了很多店面沒有的菜品,更多的趨向于一種一人食——砂鍋米線、黃燜雞等符合用工人群的一個需求去做的。”長安大排檔負責人也坦言,雖然恢復了堂食,但目前市場的剛需在烤肉及火鍋等類型方面比較火爆,綜合體驗型的餐廳還沒有百分之百恢復,現在只能靠外賣來填補堂食開店的成本,但是目前不準備漲價。
對于目前部分餐廳的漲價行為,朱立挺認為,餐飲行業不會普遍漲價,漲價不是恢復元氣的最好手段。我們了解到,陜西的一家蘑菇宴餐廳受疫情影響較小,這家餐廳通過積極打造企業文化,把企業文化注入企業管理,確保菜品源頭質量,在經歷這次疫情后,生意反而更加紅火。
至于整個餐飲行業何時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王喜慶表示,隨著武漢的解禁,復工復產的進一步展開,餐飲業也將慢慢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從目前情況來看,應該是5月起步,6月開始恢復。 華商報記者 曲麗莉 實習生 張萌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