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跨無止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2月10日復工至今,出口貿易額達1.5億元,包裹量達223668單,成功實現逆勢增長。圖為倉庫工人正在抓緊對貨物封裝打包。新華社發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國在出入境、物流、海關監管等方面監管趨嚴,跨境電商行業迎來大考。同時,當人們“宅”在家里,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進口消費走向更加常態化。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廣東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同比增長33.4%。今年2月,天貓國際、京東國際、考拉海購等進口跨境電商平臺訂單大增。
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政策,降低企業負擔、促進復工復產。海關加快清關、檢驗速度,商務部出臺支持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舉措,對促進跨境電商長遠發展提供支撐。疫情之下,跨境電商能否化疫情之“危”為發展之“機”?
跨境銷售逆勢增長
日本的紙尿褲、美國的嬰兒輔食、德國的電動牙刷……這些天,在湖南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的一個倉庫里,長沙跨無止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工人消毒后,戴著口罩分揀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經過分裝打包、貼快遞面單等程序,這些貨物被送上運輸車,最終到達“海淘”消費者手中。倉庫內,每天都有專人用消毒液給倉庫物資進行消毒殺菌。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人們的跨境線上消費需求釋放,各大電商平臺和外貿企業進口訂單大增。1-2月,廣東外貿進出口下滑,但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業態呈現增長態勢,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海南前兩月的跨境電商業務增長達5.5倍。今年2月,天貓國際進口商品消費額同比增長超52%。進口新消費需求激增,比如3月5日至8日的“3·8女神節”,天貓國際上進口家用脫毛儀的成交同比增長850%;涂抹式面膜、美白牙貼、男士護膚用品都大受歡迎。
網經社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表示,防疫期間,消費者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進口消費更加常態化,消費者與平臺間的黏性會增強。可以說,跨境電商迎來了新機會。
政策扶持企業自救
進出口貨物能夠快速到達消費者手里,受益于政策扶持幫助。
商務部印發《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支持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22條措施。海關總署從減免滯報金和滯納金等4個方面推出新措施,進一步降低通關成本,比如在湖南長沙,當地海關推出網上作業、網上辦事、“7×24小時”通關服務,盡可能為進出口企業提供便利。在上海,當地政府出臺包括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等11條政策措施,跨境電商平臺的作用得到極大凸顯。
跨境電商平臺和企業也在積極自救。在浙江杭州,隨著國際航線減少,商業包機常態化運營成為杭州至歐洲地區跨境電商出口的特色項目。很多外貿企業提前預判,備足了物資。
跨境平臺eBay(電子港灣公司)全球副總裁、國際跨境貿易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鄭長青表示,中國各級政府部門采取了針對性幫扶企業的措施,像減免房租、下調貸款利率、延期還本付息、部分返還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完善稅收減免政策等措施,降低了企業負擔,保障了企業融資需求,對于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無疑是雪中送炭。對跨境電商來說,海關加快清關速度,各地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提供海外倉信息服務,幫助企業利用海外倉擴大出口以及支持市場采購貿易與跨境電商融合發展等,更夯實了跨境電商長遠發展的基礎。
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疫情對跨境電商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小,如商品庫存、倉儲、供應鏈及現金流等問題。
供應鏈斷裂是首要問題。有媒體調查顯示,庫存不夠、供應跟不上已經成為疫情之下各電商賣家最擔心的問題之一。不過,隨著中國很多工廠復工復產,供應短缺的狀況正在好轉。
物流受阻是又一困難。據統計,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其中部分為“戰時狀態”。由此引發的物流受阻將影響跨境電商物流的時效性,可能引發買家退貨、退款現象發生。此外,出入境受限還會對跨境電商的新品開發造成影響,尤其是對于季節和物流敏感度較高的品類。
業內人士表示,當下,對一些來料加工型企業來說,供應鏈完全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從消費角度看,除了特定產品如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剛需產品,其它產品訂單會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總體看,疫情對跨境電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中小型電商平臺來說,主動出擊、化“危”為“機”顯得十分重要。
網經社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認為,跨境電商應在內銷和外銷上進行合理搭配,降低風險;對產業鏈及供應鏈進行備份,確保能夠進行應急反應;在渠道上進一步打通。“這次疫情對消費端、供應鏈等都帶來了深入改變。尤其伴隨著5G的到來,跨境電商在技術、營銷手段、供應上都要轉變思路。”
“跨境電商應該更加自信,拿出更多精力,培育自主品牌。”董毅智認為,防疫期間,中國各級政府、公眾表現出的凝聚力、戰斗力也啟示我們,對于消費者詬病的一些跨境電商長期存在的質量問題、物流問題、服務問題等,都可以通過進一步強化政府監管、技術創新、社會監督來解決。“只有打造出一個更好的電商環境,我們才能創造更多的自主知名品牌。”(記者 彭訓文)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