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題:借助金融科技“揚長避短” 民營銀行發力小微金融
吳雨、卓宇軒
服務小微企業是相當一部分民營銀行的業務定位。不過,在發力小微金融的同時,民營銀行面臨著資金成本高、客戶基礎弱和金融產品少等問題。專家表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金融科技將為民營銀行帶來破題之道,助力其在服務小微企業時“揚長避短”。
“我們希望未來3年內,讓中國所有的個體戶、路邊攤都能貸到款。”網商銀行副行長金曉龍日前在接受采訪時放出一番“豪言”。面對這個看似難以完成的目標,網商銀行已經開始行動。2018年,網商銀行為小微經營者提供了超過1萬億元的資金支持,其中96%的貸款金額在100萬元以下。
網商銀行在小微金融領域的發力,折射出當下部分民營銀行對服務好小微企業的信心。自誕生之日,不少民營銀行就將業務定位于服務小微企業,部分互聯網銀行在這一領域的市場表現頗為搶眼。
同網商銀行一樣拿到網絡銀行牌照的微眾銀行,這兩年推出了服務小微企業的“拳頭產品”——微業貸。截至去年末,微業貸已經服務34萬戶小微企業,其中超6成的企業年營業收入在500萬元以下,66%的客戶在獲得授信時無任何企業類貸款記錄。
讓小微企業享受簡單、便捷的服務,需要金融科技的支撐。業內人士介紹,當下,越來越多的民營銀行通過運用金融科技手段,不斷簡化業務流程,充分整合征信、工商、稅務等多方面的市場數據,實現線上客戶身份核定,打造智能風控模型、反欺詐模型……
“通過互聯網科技與大數據,銀行可以解決小微金融風險成本和固定成本‘兩高’的難題,降低小微企業獲貸門檻,提升融資便利度和可得性。”微眾銀行企業金融部負責人公立說,針對當下小微金融服務的難點和痛點,各家民營銀行正在結合自身特點,探索以數據科技為驅動,差異化服務小微客戶。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表示,部分小微企業缺乏信用數據,“信息孤島”問題影響著小微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民營銀行服務小微企業要想做到成本可覆蓋、風險可控制,需要借助網絡科技獲得更多維度的信息,一方面要觸達更多的在線場景和用戶,一方面需連接各類金融機構,以降低信息不對稱。
近年來,二維碼支付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小微商戶通過掃碼收款走上了數字化經營的道路,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銀行的信用數據。“通過分析掃碼支付的流水,銀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商戶的經營情況,為商戶精準‘畫像’,把控信貸風險。”金曉龍說,通過豐富的數據積累,網商銀行已形成自身的風控模型和指標,可以做到毫秒級的風險判斷。
與此同時,基于越來越便捷的移動網絡,一些民營銀行還嘗試搭建更開放的合作平臺,與其他機構一道謀求小微金融發展之路。
作為一家基于互聯網模式運營的民營銀行,四川新網銀行沒有線下實體網點,所服務的用戶卻遍及全國300多個城市。通過金融開放平臺,新網銀行連接了電商、旅游、出行等各類生活場景平臺,將金融服務無縫嫁接到了合作伙伴的應用軟件中,用戶可以便捷地獲得在線信貸服務。
“一些互聯網銀行沒有物理網點、客戶基礎薄弱、資金來源受限,需要在獲客引流、產品銷售等方面加大與傳統銀行、券商、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合作,而網絡科技為此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渠道。”董希淼說。
專家表示,在金融科技助力下,民營銀行不僅能為自身帶來更高效、精準的風險控制,還能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隨著國家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的一系列金融政策落地,民營銀行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作用將逐步凸顯出來。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