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走進寧夏平原 探尋西北內陸地區鄉村振興之路

2018-06-01 14:18:55  來源:經濟參考報  


[摘要]黃河從甘肅進入寧夏境內后,由南向北斜貫寧夏平原,流程397公里,流經沙坡頭區、中寧縣、利通區、青銅峽市、靈武市、賀蘭縣、平羅縣等12個縣區。2000多年來,這里水面寬闊、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素有“塞上江南”之稱。今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寧夏平原的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期,《經濟參考報》記者走進這片神奇土地,從產業興旺的視角,探尋西北內陸地區鄉村振興之路。...

  原標題:走進寧夏平原 探尋西北內陸地區鄉村振興之路

  “塞上江南”:新時代繪寫新畫卷

  ——寧夏平原鄉村振興走筆

  編者按:黃河從甘肅進入寧夏境內后,由南向北斜貫寧夏平原,流程397公里,流經沙坡頭區、中寧縣、利通區、青銅峽市、靈武市、賀蘭縣、平羅縣等12個縣區。2000多年來,這里水面寬闊、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素有“塞上江南”之稱。今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寧夏平原的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期,《經濟參考報》記者走進這片神奇土地,從產業興旺的視角,探尋西北內陸地區鄉村振興之路。

  “我的稻米不愁賣”

  陽光和煦,黃河宛如玉帶,穿越寧夏平原。

  4月初,記者來到賀蘭縣通義村,村里正大規模改造稻田,為即將迎來的有機水稻種植、訂單銷售模式的農業變革做準備。

  “我們村的稻米一直賣價不高,后來我們發現,市場上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于是改種有機水稻,并在稻田里養螃蟹,在稻田旁挖魚塘,搞稻、魚、蟹共生互補的生態立體化種養,我們還把農田旁的道路改造成蔬菜長廊,種有機蔬菜。”通義村支部書記馬瑞寧告訴記者,有機食品雖然市場價格高,但對種植環境、技術等要求十分嚴格,在栽培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農藥和生長調節劑等,而且土地還要經歷3年轉換期,才能通過測土認證。

  同時,通義村通過成立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實現了土地規?;洜I,并發展有機水稻認種,將農田分割成若干片區,由企業、城市家庭認領片區土地的收獲權。去年,客戶在通義村認種一畝地,需交3000元認種費,平時田里農活由村里的合作社完成,客戶閑暇時則可以前來體驗農事、休閑觀光,田里產出的有機大米、有機蔬菜和生態魚等農產品全部由合作社配送到客戶家。

  這種模式很快獲得市場認可,今年通義村又和銀川市一家農村電商企業達成產銷合作,解決了農產品長距離配送問題,還聯系到浙江一個大客戶,認種面積由140多畝擴大到4000畝,每畝地認種費也漲到了5500元。“產業發展有了盼頭,我們干事也更有勁頭。”馬瑞寧一邊說,一邊給記者指出在哪挖魚塘、在哪建蔬菜長廊、稻田和魚塘里的水如何循環利用,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過去我們合作社種稻子,除去成本,一畝地年收益大概500多元,現在采用有機水稻認種新模式后,預計每畝地年收益至少能翻一倍,而且有訂單,我們的稻米不愁賣。”寧夏榮輝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榮輝說。

  稻米不愁賣的不僅有通義村村民,在寧夏多地,一些農業龍頭企業通過發展訂單農業,讓普通農戶更緊密地對接市場。在平羅縣,中糧米業(寧夏)有限公司與當地農民簽訂稻米收購訂單量達5萬畝,只要稻米符合訂單要求,就不用愁銷路。

  “訂單農業還能有效引導農民優化種植結構,比如市場上長粒米比較受歡迎,但本地農民習慣種圓粒稻,我們把長粒稻收購價提高,每斤比圓粒稻高出0.1元,農民見到實惠,紛紛改種長粒稻。”公司副總經理楊長玉說。

  不僅如此,中糧米業(寧夏)有限公司還結合訂單農業,推動農業新設備和新技術應用。長期以來,寧夏大米因干旱、晝夜溫差大等氣候因素存在碎米率過高難題,賣相不好,影響市場售價,公司在訂單中讓農民較傳統時間提前十幾天收割水分含量更高的“濕谷”,再通過大型低溫烘干設備進行烘干處理,把整精米率由30%多提高到50%以上,大米售價提高的紅利傳導給農戶,并產生鯰魚效應,帶動當地中小型加工企業和種植大戶紛紛更新種植技術和加工設備。

  平羅縣農牧局局長馬立軍說:“近年來,各地都嘗試發展訂單農業、認養農業、土地入股、統種分管等農業經營新模式,在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的同時,還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集約化,有效提高農業附加值,讓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真正看到了希望。”

  “職業農民”受熱捧

  大風不時將農田里的塵土翻卷而起,靈武鑫旺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負責人王海剛在田埂上一手按住圖紙,一手指著四周農田,和幾名農民熱烈地討論著今年農業生產全托管規劃。

  近年來,寧夏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除了提供農機作業、農資供應、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單項農業生產性服務,還提供農業生產全托管這種“打包式”服務。“農民托管土地,每畝地每年750元托管費,地里的活我們服務站全包了,還保產量、保質量,農民只等莊稼種出來賣錢就行。通過我們牽線,農民還和糧食加工企業簽了訂單,收益更加穩定。”王海剛說。

  王海剛的服務站配備了各種大型農機具,還成立了一個擁有20多臺植保無人機的飛防隊,生產效率較傳統作業方式大大提升,而成本則明顯下降。“我們一天能平整上千畝土地,并且通過水稻精量穴播技術,每畝地可以少用十幾斤種子,直接節約30多元成本。同時,由于農資用量大,我們和供應商商量,改小包裝農資為大包裝,又能享受到批發價的優惠,類似的節本增效措施還有很多。”王海剛說。

  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生產手段讓更多農民看到實惠,紛紛將土地托管,今年王海剛的服務站土地托管面積由2200畝迅速增加到7960畝。“我家的20畝地全托管了,去年委托服務站按照企業訂單要求種植優質水稻,刨去托管費平均每畝地凈掙1200元,服務站還雇我干田間淌水等零活,一年打工收入近8000元。以前我自己種水稻,一畝地年收益最多七八百元,這還沒扣除自己投入的勞力。托管增收效果太明顯了。”楊洪橋村村民李懷說。

  記者在寧夏多地農村走訪發現,像王海剛這樣懂市場、有技術和實力的職業農民受到各方追捧,他們通過多種形式,促使農業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華泰農生產基地里,成排的日光溫室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育苗溫室里,幾名技術人員熟練地將番茄苗和野茄子根嫁接在一起,一旁十幾名農民麻利地搬動著嫁接好的種苗,由于嫁接的種苗抗病蟲害能力強,市場上供不應求,生產基地工作人員都在加緊趕工。

  “我們流轉了5000畝土地集中經營,建設、租賃溫棚共計1600多座,全部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瓜菜,配套建設了蔬菜保鮮冷庫、高標準育苗溫室等設施,還有穩定的市場,效益相當可觀。”寧夏華泰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立寧說。

  據陶樂鎮黨委書記丁志軍介紹,華泰農公司帶動周邊380多名村民就業,其中長期合同工人均年收入可達48000元左右,季節性臨時工每天也有100元左右收入,設施蔬瓜菜產業成為帶動鎮上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支柱性產業。

  “事實證明,只要夠專業,當個職業農民也很有前途。”范立寧笑著說。

  “田園一體”鄉村游

  3600多畝有機稻田像一張巨毯,在賀蘭縣四十里店村“稻漁空間”生態產業觀光園里鋪開,有機瓜果采摘園、小木屋、休閑娛樂及垂釣餐飲區、農耕文化科普教育長廊點綴在稻田旁,構成一幅讓人流連忘返的田園游畫卷。

  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文頭戴遮陽帽從田間緩緩走來,自從打造起“稻漁空間”,這名農副食品加工企業負責人在田間地頭巡視的時間明顯增多,皮膚已曬得黝黑。“經營方式變了,不多操心不行。原來這片地是村民的稻田,通過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實現規模化經營,并將農業與旅游、休閑、采摘、農事體驗等元素結合在一起,明顯提高了土地收益。”趙建文說。

  依托成片的有機稻田,“稻漁空間”發展稻、魚、鴨、螃蟹等立體種養,同時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去年還用五彩水稻打造巨型稻田景觀圖案,并舉辦插秧節、豐收節、農耕文化節、攝影大賽等活動,吸引了20多萬游客,賣出了150萬元的鴨子、鴨蛋、魚、螃蟹、有機大米等農產品,每畝地收益突破1.2萬元。

  “一些人認為搞農業效益不高,那是沒看到農業的發展潛力。今年我們會利用魚塘和稻田的水循環系統,將魚糞直接還田,用以替代有機肥,進一步節本增效。”趙建文說。

  記者近日在寧夏多地走訪發現,不少農村嘗試通過拓展農業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以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其中一些農村在融合中不但突出了地域特色,還將農耕民俗文化融入產業發展,取得良好效果。

  4月中旬,記者來到利通區牛家坊村,看到民居、休閑農業生態園、農家樂像是鑲嵌在一片桃林里,路在樹中、家在園中、人在景中,令人難以相信這是西北農村。村里900平方米的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展示著1萬余件舊時農村生產生活用具,農耕文化體驗區里老油坊、老醋坊、石磨面粉坊依次排開,游客既可以體驗勞動,也可以購買產品。

  “在我們村不但能欣賞田園美景,還能體驗農村傳統文化,所以游客愛來,來了也能留得住,光村上的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這幾年的參觀人次就超過12萬。”牛家坊村村主任馬尚民說。

  據介紹,依托田園風光、生態農業和民俗特色,牛家坊村初步打造起鄉村旅游產業鏈,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12800元。

  “綠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銀山,發展田園一體的鄉村旅游,給我們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也讓村民生活越來越富裕。”馬尚民說。(陳曉虎 靳赫)

編輯: 陳晶

相關熱詞: 走進寧夏平原 探尋西北內陸地區鄉村振興之路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